在四川凉山州喜德县的崇山峻岭间,扶贫干部陈龙用双脚丈量土地,用真心温暖群众。这位基层扶贫工作者的故事,折射出脱贫攻坚战中的典型挑战与感人篇章。
交通阻隔成为陈龙开展工作的首要难题。喜德县地处大凉山腹地,许多村寨散落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雨季时常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道路。陈龙带领村民修建了5条通组公路,解决了7个自然村出行难问题。他总说:路通了,心就通了,脱贫的路子才能走宽。
产业薄弱是制约当地发展的关键瓶颈。经过深入调研,陈龙发现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下。他引入农技专家开展培训,推动建立300亩高山蔬菜基地,带动12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针对彝族妇女擅长刺绣的特点,他还组织成立了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
思想观念转变往往比物质帮扶更难。最初动员村民参加技能培训时,陈龙常吃闭门羹。他创新采用火塘夜话方式,在彝族老乡家中围炉夜谈,用彝汉双语讲解政策。渐渐地,村民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始终牵动着陈龙的心。他协调建立爱心课堂,每月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山支教。看到孩子们从怯生到开朗的转变,陈龙更加坚信:扶智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
在喜德县的扶贫日记里,陈龙写道:这里的每一座山都认识我,每一户人家都记得我,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如今,他依然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干部的初心使命。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