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蔡文清用脚步丈量着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作为当地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基层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也引发我们对扶贫工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扶贫工作的现实困境是蔡文清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喜德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支撑村民脱贫需求。蔡文清带领团队走村入户时发现,许多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内生动力。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他扶贫工作的首要课题。
产业扶贫的创新实践展现了蔡文清的工作智慧。他深入调研当地资源禀赋,发现喜德县虽然耕地有限,但光照充足,适合发展特色种植业。在他的推动下,当地引进了高山蔬菜种植项目,并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更让村民看到了勤劳致富的希望。
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是蔡文清特别关注的重点。在走访中,他注意到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面临辍学风险。为此,他多方筹措资金设立教育帮扶基金,同时推动控辍保学政策落地。他常说:扶贫先扶智,只有让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基层干部的奉献精神在蔡文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面对繁重的扶贫任务,他常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偏远村寨了解民情。妻子生病住院期间,他仍坚守工作岗位,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感动了当地群众。
蔡文清的扶贫故事告诉我们,脱贫攻坚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像他这样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干部。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更多人投身农村发展事业。喜德县的脱贫实践证明,只要找准路子、用对方法,再贫困的地区也能焕发新生机。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