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这片热土上,基层干部陈铭用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基层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也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喜德县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陈铭初到任时,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改善群众生活。他走遍辖区每个村寨,深入了解彝族同胞的实际需求,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从通村公路到安全饮水工程,每一项民生项目背后都有他奔波的身影。这种脚沾泥土的工作方式,正是当前基层干部最需要的工作态度。
脱贫攻坚战中,陈铭探索出产业+就业的扶贫模式。他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要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还要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陈铭常常面临工作与家庭的抉择。多少个节假日,他都坚守在岗位上;多少次家中有事,他都选择先处理群众诉求。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敬佩,但也引发思考:如何建立更合理的基层干部保障机制,让他们既能全心服务群众,又能兼顾家庭生活?
在喜德县群众心中,陈铭不仅是干部,更是亲人。他熟悉每户家庭的情况,能叫出大多数村民的名字。这种将心比心的群众工作方法,正是新时代基层治理最需要的温度。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基层干部的价值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能否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陈铭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奉献之路折射出千千万万基层工作者的坚守。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干部,用实干书写新时代的为民答卷。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