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喜德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基层干部罗国明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偏远的村寨。这位扎根基层多年的共产党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也面临着诸多基层扶贫工作的现实挑战。
交通闭塞与产业发展的矛盾始终是困扰喜德县脱贫工作的首要难题。罗国明负责的片区多为高山村落,村民出行困难,农产品外销受阻。他带领工作队员实地勘察,协调修建了15公里产业便道,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运输瓶颈。针对当地适合种植花椒的特点,他引入农业专家指导村民改良品种,建立合作社统一销售渠道,使亩产收益提高40%。
教育扶贫的可持续性是罗国明重点关注的领域。在走访中发现,不少贫困户子女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风险。他创新提出1+1助学模式,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同时推动村集体设立教育基金,确保帮扶不断档。三年来,他联系的片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5名大学生走出大山。
扶贫与扶志的结合考验着基层干部的工作智慧。面对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罗国明组织村民到周边脱贫示范村参观学习,开展技能培训,激发内生动力。他倡导的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让勤劳致富的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奖励,在村里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喜德县脱贫攻坚的征程中,罗国明这样的基层干部就像一座桥梁,将党的惠民政策与百姓需求紧密连接。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中,铺就了贫困群众的小康之路。如今,喜德县的山乡巨变,正是千千万万像罗国明这样的扶贫干部用心血书写的时代答卷。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