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罗志清: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四川凉山州喜德县的崇山峻岭间,基层干部罗志清用脚步丈量着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这位扎根乡土多年的乡镇干部,以不落一户、不丢一人的信念,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交出了一份令人动容的答卷。然而,在这条扶贫路上,他面临着怎样的现实困境?又该如何突破这些发展瓶颈?

交通闭塞始终是制约喜德县发展的首要难题。罗志清负责的村落大多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雨季时常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道路。他带领村民开凿通组公路时,既要克服地质条件限制,又要协调占地补偿问题。这种天堑变通途的工程背后,是基层干部无数次翻山越岭的实地勘测。

产业造血能力不足成为脱贫可持续性的隐忧。罗志清发现,单纯依靠政策补贴难以形成长效脱贫机制。他尝试推广高山中药材种植,却遭遇村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低、市场销路不稳定等难题。通过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逐步让村民看到特色农业带来的实际收益,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反复沟通。

教育滞后问题直接影响着脱贫质量。在走访中,罗志清注意到不少适龄儿童因家庭观念或交通问题辍学。他创新推出夜校扫盲班“送教入户等方式,同时说服家长重视教育。这种改变传统观念的软性扶贫,往往比物质帮扶更需要智慧与毅力。

医疗短板在偏远山区尤为突出。当罗志清目睹村民因小病延误成大病时,他推动建立了村级卫生室巡回医疗制度。但专业医护人员短缺、药品配送不及时等问题,仍考验着基层医疗体系的完善程度。

在喜德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罗志清这样的基层干部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棒,也是民情反馈的第一触角。他们用5+2“白加黑的工作常态,诠释着新时代扶贫干部的责任担当。当看到村民搬进新居时脸上的笑容,当听见孩子们在新建校舍里的读书声,这些点滴改变正是对基层工作者最好的回报。乡村振兴的征程仍在继续,需要更多像罗志清这样的泥腿子干部继续深耕希望的土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