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凉山州盐源县的基层干部陈宗友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这位扎根山区多年的扶贫干部,面对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艰巨的脱贫任务,展现出了基层工作者特有的韧性与智慧。
交通瓶颈制约发展是陈宗友面临的首要难题。盐源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山高路险导致农产品外运困难。他带领村民修建产业便道,引入电商平台,让高山核桃、花椒等特产走出大山。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建设成本与使用效益成为考验干部决策能力的关键。
产业培育周期长是扶贫工作中的普遍困境。陈宗友深入调研后,推动发展适合高海拔地区的特色种植业。但农作物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与贫困户迫切脱贫的愿望形成矛盾。他创新建立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既保障短期收益,又培育长期产业,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值得同类地区借鉴。
思想观念转变难是更深层次的挑战。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陈宗友通过夜校培训、典型示范等方式激发内生动力。这个过程中,如何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又引导观念更新,体现着基层工作的艺术性。
在盐源县的崇山峻岭间,陈宗友用5+2“白加黑的工作常态,诠释了基层扶贫干部的责任担当。他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提供了鲜活样本,也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路上仍需破解的发展命题。这些来自一线的探索经验,正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宝贵财富。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