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盐源县地处川滇交界处,其独特的山地地形造就了显著的雨季特征。每年5月至10月,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在此交汇,形成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集中降雨。气象数据显示,该地区年均降雨量可达1200毫米以上,其中80%集中在雨季,极易引发次生灾害。
雨季带来的主要挑战
持续性强降雨常导致县域内雅砻江支流水位暴涨,沿岸低洼地带频繁出现内涝。更为严峻的是,境内多为高山峡谷地貌,土壤含水量饱和后极易诱发山体滑坡,特别在梅雨堡、黄草镇等地质灾害高发区,每年因滑坡阻断交通的情况屡见不鲜。农业生产同样面临考验,正值马铃薯、荞麦等作物生长期,过量降水会造成根系腐烂,直接影响农户收入。
多维度的防灾体系构建
针对道路安全问题,交通部门在S307省道等重点路段增设了智能水位监测仪,当积水深度超过警戒线时自动触发预警系统。在居住区改造方面,住建局对老旧排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并在新建小区强制推行海绵城市设计标准。值得关注的是,当地创新推出的网格化雨情监测模式,通过在每个行政村布设简易雨量站,实现了暴雨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
农业生产的适应性调整
农技推广站近年大力推广的高垄栽培技术,使马铃薯等作物在雨季的减产幅度下降约25%。同时,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户在低洼田改种莲藕、茭白等耐涝作物,有效规避了传统作物因涝绝收的风险。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发的农事天气通APP,可为种植户提供未来72小时的精确降水预报,帮助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公众防灾意识的持续强化
县应急管理局每年雨季前组织开展防汛知识进村寨活动,通过彝汉双语讲解、应急演练等形式提升群众自救能力。特别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区域,学校定期举办小小减灾官培训,教授暴雨天气避险要领。社区志愿者建立的邻里互助网格,确保独居老人在极端天气时能及时获得帮助。
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盐源县已逐步建立起适应本地气候特点的防灾减灾体系。未来随着气候预测精度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县域应对雨季灾害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