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凉山州盐源县发生的学生溺水事件再次敲响安全警钟。夏季高温时节,儿童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暴露出当前防溺水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亟需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联防联控机制。
安全意识缺失埋下隐患
部分家长存在水域偏远很安全的认知误区,对儿童独自玩水行为缺乏警惕。盐源县山区水域分布广泛,许多孩子放学途中会经过水库、河沟,但家长往往忽视日常安全提醒。学校防溺水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结合当地地理特点开展实地风险识别训练。
监管盲区加剧风险系数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占比高,祖辈监护精力有限,难以实现全天候看护。部分乡镇危险水域未设置防护栏和警示牌,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疏漏。课外时段成为安全监管真空期,学生结伴野泳现象屡禁不止。
应急能力不足延误救援
事件反映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低的现状。当意外发生时, bystander效应导致现场人员手足无措,错过黄金救援时间。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溺水抢救设备,乡村急救响应体系有待完善。
构建儿童防溺水安全网需要多管齐下。学校应将游泳技能纳入体育课程,定期开展情景模拟演练;社区需建立危险水域巡查制度,配置救生设施;家长要掌握看护距离不超过一臂原则,利用智能手环等技术手段加强监护。只有将远离危险水域的被动防范转变为具备避险能力的主动预防,才能真正守护孩子生命安全。
暑期将至,各地应汲取盐源县事件教训,立即开展水域安全隐患排查,通过家校社三方联动,把防溺水安全教育落实到每个家庭、每处水域。生命没有重来键,防溺水工作必须跑在危险前面。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