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一位名叫黄福洪的基层干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扶贫工作的真谛。作为当地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员,黄福洪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基层干部的担当,也折射出扶贫工作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扶贫工作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黄福洪深知,只有找准穷根,才能开出良方。他带领工作队走村入户,详细了解每一户贫困家庭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部分村民因文化程度低、信息闭塞而无法准确表达自身困境,这给精准识别带来了不小难度。为此,他创新工作方法,通过邻里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确保扶贫对象识别更加客观准确。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但如何选择适合当地的产业项目却是一大难题。盐源县地处高寒山区,传统农业效益低下。黄福洪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当地适合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引进优质苹果品种,组织技术培训,帮助村民发展苹果产业。然而,市场销路问题又成为新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主动对接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让盐源苹果走出大山。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黄福洪在工作中发现,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面临辍学风险。他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另一方面耐心做家长思想工作,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关注到乡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政策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黄福洪多方协调,推动村道硬化、安全饮水等民生工程落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既要面对资金短缺的困难,又要处理村民因占地补偿等问题产生的矛盾。他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逐一化解这些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黄福洪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既需要情怀与担当,也需要智慧与方法。面对复杂多变的扶贫形势,基层干部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才能真正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在凉山州盐源县这片土地上,正是有无数像黄福洪这样的基层干部默默奉献,才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扶贫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