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盐源县的广袤土地上,基层干部李敬松的故事正在被当地群众口口相传。这位扎根乡村的共产党员,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他的事迹折射出中国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从群众需求出发的实干精神
李敬松的工作日志里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哪家的危房需要改造、哪段村道需要修缮、哪个贫困户的子女上学遇到困难。他常说:坐在办公室里永远听不到真实的声音。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让他在群众中赢得了泥腿子干部的亲切称呼。盐源县作为凉山州的重要县域,其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着地理环境复杂、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挑战,而像李敬松这样的基层干部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力量。
脱贫攻坚中的创新思维
在脱贫攻坚战中,李敬松带领村民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他深入调研当地资源禀赋,发现盐源县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高原特色农产品。通过引进技术专家、建立销售渠道,他帮助村民把苹果、花椒等特产卖出了大山。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更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如今走在盐源县的乡村,随处可见的产业园区见证着这位基层干部的智慧与汗水。
新时代的干群关系构建者
在基层工作中,李敬松特别注重工作方法的创新。他建立微信群及时了解村民诉求,组织院坝会倾听不同意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宣讲政策。这种平易近人的工作方式,打破了干群之间的心理距离。在盐源县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这种鱼水情深的干群关系,是摆在每位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李敬松用行动证明:只有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李敬松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水滴石穿的持久力量。在凉山州盐源县这片热土上,正是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基层干部,用坚守与担当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发展篇章。他们的工作或许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累积成改变乡村面貌的不平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