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盐源县李敬松:一位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故事

在凉山州盐源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基层干部李敬松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故事令人动容。这位扎根山区多年的扶贫工作者,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在贫瘠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其经历折射出中国扶贫攻坚的深层命题。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挑战始终是李敬松工作的重点。盐源县地处高寒山区,传统农作物收益有限。他带领团队探索高山苹果+中药材的复合种植模式,却在推广初期遭遇农户抵触。祖辈种土豆活了几十年的保守观念,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形成尖锐矛盾。通过建立示范园、组织技术培训,最终让23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2万元,但如何防范市场波动风险,仍是待解课题。

教育扶贫的代际阻断让他深感责任重大。走访中发现,不少彝族家庭仍存在读书不如早打工的观念。李敬松推动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协调建立教育补助基金,但更深层的文化隔阂需要持续化解。他常说:扶智比扶贫更难,但这是斩断穷根的关键。

基础设施的维护困境凸显后续管理短板。通村公路修通后,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屡次造成中断。李敬松意识到,单靠建设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建管并重的机制。他发动村民组成护路队,将基础设施维护写入村规民约,这种参与式治理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在易地搬迁工作中,文化适应与生计转型的矛盾尤为突出。部分彝族群众搬进新居后,面临生产生活方式剧变。李敬松创新迁出地代管果园、迁入地配套就业的过渡方案,既保留原有收入来源,又逐步适应城镇就业,这种渐进式转型策略值得借鉴。

通过李敬松的扶贫实践可以看到,脱贫攻坚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涉及文化、教育、生态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其经验表明:精准扶贫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定制方案,更需要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这种既输血更重造血的实践智慧,将继续照亮盐源县的发展之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