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凉山深处的盐源县,基层工作者何智用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担当。这位土生土长的彝族干部,用脚步丈量着辖区的每一寸土地,也用自己的实践探索着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交通瓶颈制约发展始终是困扰盐源县的核心难题。何智带领村民开凿的12公里盘山公路,让三个自然村首次通了汽车,当地特产核桃的运输成本降低了60%。但道路维护资金短缺、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仍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创新提出的村民共管+政府补贴模式,正在成为山区道路养护的新样本。
面对产业转型阵痛期,何智推动的高山蔬菜种植计划曾遭遇重重阻力。老一辈村民更习惯种植玉米土豆,对经济作物市场风险充满顾虑。他组织23次村民夜校培训,带着示范户到成都学习,最终建成800亩蔬菜基地。去年突遇冰雹灾害时,他连夜协调农业保险理赔,保住了村民的钱袋子。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何智格外重视文化传承。他发起彝汉双语课堂,既教普通话也教彝文;改建的村史馆收藏着300多件传统农具,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但如何平衡现代化需求与文化保护,仍是他每天思考的课题。
这位总说脚下沾泥土,心中才有数的基层干部,手机里存着487个村民的紧急联系人。从解决饮水安全到调解邻里纠纷,何智用全天候服务赢得了群众信任。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他正带领乡亲们探索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盐源路径。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