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徐文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作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战士,他的故事折射出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与成就,也引发我们对扶贫工作的深层思考。
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是徐文清面临的首要挑战。盐源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如何准确识别贫困户成为关键。徐文清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每户家庭的具体情况,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到刀刃上。他创新性地建立了一户一档制度,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这种精准扶贫的做法在当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业扶贫是徐文清工作的重点方向。他意识到,单纯依靠救济式扶贫难以实现可持续脱贫。经过深入调研,徐文清发现盐源县适宜种植优质苹果和花椒。他积极联系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组织村民参加种植培训,并帮助开拓销售渠道。如今,这些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产业带动的扶贫模式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教育扶贫也是徐文清关注的重点。他深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从教育抓起。面对部分家庭因贫困让孩子辍学的情况,徐文清多方奔走,争取助学资金,并耐心做家长思想工作。他常说:一个孩子的教育改变,可能带动一个家庭的命运转变。在他的努力下,数十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教育扶智的理念在当地逐渐深入人心。
徐文清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像他这样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干部。他们用责任和担当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