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盐源县原声:探寻大凉山深处的天籁之音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世代相传的原生态民歌如同山间清泉般流淌。这些承载着彝族文化基因的天籁之音,正面临着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传承困境。

盐源县地处横断山脉腹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朵洛荷“阿都高腔等民歌形式。老艺人用彝语吟唱的古老调式,往往即兴融入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歌词中常见高山“索玛花“云雀等意象,形成人与自然对话的音乐语言。这种原生态唱法需要运用特殊的喉颤音技巧,年轻人掌握起来尤为困难。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会唱传统民歌的艺人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许多年轻彝人更青睐流行音乐,认为传统民歌土气过时。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濒危曲调仅存于个别老艺人的记忆中,尚未形成系统的乐谱记录。当地文化馆近年整理的187首民歌中,已有23首面临失传风险。

值得欣慰的是,盐源县已启动民歌数字化保护工程,采用5G+AR技术对老艺人演唱进行三维建模。当地中小学将民歌纳入音乐课程,孩子们穿着彝族服饰学唱古老歌谣的场景令人动容。每逢火把节,政府组织的原生态民歌大赛总能吸引上万观众,获奖歌手在短视频平台的表演视频点击量常破百万。

当游客漫步在盐源县的青山绿水间,或许能偶遇放羊老人即兴唱起的山歌。这些穿透云雾的旋律,不仅是声音的遗产,更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震颤。如何让古老歌谣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仍需要更多创新探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