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凉山州盐源县警方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假药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千万元。这起案件不仅暴露出农村地区药品监管的薄弱环节,更引发了公众对老年人健康权益保护的思考。
假药销售网络覆盖偏远山区
据警方披露,犯罪团伙通过伪造药品批文、包装等方式,将成本不足十元的保健品包装成特效药,以数百元高价向凉山州多个县市的农村地区兜售。盐源县作为主要案发地,当地不少留守老人成为主要受害者。这种针对信息闭塞地区老年人的精准诈骗模式,反映出犯罪分子的狡猾与猖獗。
侦破过程凸显执法难点
专案组历时三个月追踪,最终在成都、西昌等地同时收网。但案件侦办过程中暴露出农村地区药品监管的明显短板:基层执法力量不足、受害者维权意识薄弱、跨区域作案取证困难等问题交织,给案件侦破带来重重阻碍。警方特别提醒,农村地区应建立药品购销台账制度,对流动售药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药品安全防线亟待筑牢
此案再次敲响农村用药安全的警钟。专家建议,应加强县乡村三级药品监管网络建设,通过定期巡查和科普宣传提升群众识假能力。同时需要完善药品追溯体系,对农村药店、诊所实施动态监管,切断假药流通渠道。凉山州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为期半年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
这起案件的成功告破彰显了执法机关维护群众用药安全的决心,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的共治格局。特别是对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健康守护机制。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