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盐源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刘浩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需要帮扶的土地。作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战士,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与成就,也反映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始终是基层干部面临的首要难题。刘浩在走访中发现,部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复杂多样,简单的一刀切帮扶措施往往难以奏效。有的家庭因病因残致贫,需要医疗救助;有的因缺乏技能而陷入贫困,需要就业培训;还有的因地理条件限制难以发展产业。如何针对不同家庭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考验着基层干部的工作智慧。
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另一个突出矛盾。盐源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刘浩带领村民尝试发展苹果种植、花椒产业等项目时,常常面临市场对接不畅、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即便短期内通过政策扶持取得成效,如何确保这些产业在帮扶政策退出后仍能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现实课题。
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同样困扰着扶贫工作推进。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主动脱贫的意愿。刘浩在走访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政府提供的种苗无人管理,培训机会无人参与。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成为基层扶贫工作必须突破的心理障碍。
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像刘浩这样的基层干部往往身兼数职,既要完成日常行政工作,又要深入一线开展帮扶,精力分散严重。同时,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对接等需要专业知识的领域。
扶贫与扶志、扶智的结合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刘浩发现,单纯的经济帮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必须同步推进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但在实际工作中,改变观念往往比改善物质条件更为艰难,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凉山州盐源县的自然条件给扶贫工作带来了特殊挑战。高海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当地发展。刘浩和同事们常常需要翻山越岭走访贫困户,一场暴雨就可能阻断交通数日,给工作开展带来极大不便。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刘浩这样的基层干部面临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工作转型。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同时推动乡村全面发展,成为新的时代命题。这要求基层干部不仅要保持扶贫工作的连续性,还要拓展视野,学习新的工作方法。
刘浩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既需要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更需要像他这样扎根一线、心系群众的干部。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是千千万万个刘浩的坚守与奉献,才让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