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盐源县棉垭小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偏远山区孩子们的教育之路。这所乡村小学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坚韧的教育精神,成为当地教育发展的典范,却也面临着山区学校普遍存在的现实挑战。
地理阻隔下的教育坚守
棉垭小学所处的盐源县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发展的首要难题。雨季塌方、冬季积雪常常阻断师生往返校园的道路,部分学生每天需徒步两小时山路求学。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促使学校创新采用集中办学+分散教学点模式,在中心校区外设立多个教学延伸点,确保偏远村落儿童就近入学。
师资困境中的突破尝试
教师队伍稳定性是棉垭小学面临的另一关键问题。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优秀教师难以长期留任,学校通过本土教师培养计划,选拔当地彝族青年接受师范教育后返乡任教。这种造血式师资建设既解决了语言文化隔阂,又为学校注入了持久活力。同时,学校积极搭建远程教育平台,让山里孩子也能共享成都七中等名校的优质课程资源。
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平衡
作为彝族聚居区的教育阵地,棉垭小学在推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独创性地将彝族语言文字、月琴制作、传统刺绣纳入校本课程。这种双语教学+非遗传承的特色教育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守护了民族文化根脉,但如何科学评估这类特色课程的实际效果,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硬件改善后的软实力提升
随着教育扶贫政策的推进,棉垭小学的校舍设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化食堂和塑胶操场相继落成。然而,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并不等同于教育质量的自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适合山区孩子的教学方法创新,成为学校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方向。
这座大山深处的教育明珠正以特有的光芒,诠释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承诺。从解决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棉垭小学的实践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提供了宝贵样本,其经验与困境都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