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罗正冠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他的扶贫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折射出中国脱贫攻坚战中的基层实践与挑战。
扶贫路上的现实困境
盐源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瓶颈。罗正冠初到扶贫岗位时,面临着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难题。部分村民对扶贫政策持观望态度,等靠要思想严重,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成为他工作的首要课题。
因地制宜的产业探索
面对盐源县特殊的地理环境,罗正冠带领团队深入调研,最终确定了发展特色种植业的脱贫路径。他组织村民种植高原苹果、花椒等经济作物,并积极对接销售渠道。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短缺、市场波动等问题时常出现,罗正冠通过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建立合作社等方式逐一化解。
扶志与扶智的双重攻坚
罗正冠深知,扶贫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更要消除精神贫困。他走村入户宣讲政策,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他推动建立爱心课堂,联系外界资源改善教学条件。这些举措逐渐改变了村民的发展观念,为乡村振兴打下了人才基础。
基层治理的现代转型
在扶贫工作中,罗正冠注重创新工作方法。他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建立贫困户动态监测系统,确保扶贫资源精准投放。同时,他倡导村民自治,通过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让群众参与决策,增强了扶贫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罗正冠的故事告诉我们,脱贫攻坚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需要基层干部以绣花功夫推进的系统工程。在盐源县这片土地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使命担当,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