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盐源县原县委书记任职经历与政绩回顾

凉山州盐源县作为川滇交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发展历程始终牵动着各方目光。回顾原县委书记主政期间的施政轨迹,既能看到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也需正视发展过程中暴露的深层次问题。

产业转型的突破与局限

在苹果产业升级战略推动下,盐源建成高原特色苹果基地23万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3000元。但过度依赖单一经济作物导致抗风险能力薄弱,2020年霜冻灾害造成近亿元损失,暴露出产业结构失衡的隐患。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率不足30%,多数仍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

基建跨越中的管理短板

任内完成通乡公路硬化率100%的目标,建成彝家新寨127个。然而审计报告显示,部分民生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现象,个别易地搬迁点配套滞后,反映出工程全周期管理的缺失。泸沽湖景区开发中环保投诉增加,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亟待加强。

文化扶贫的创新实践

首创非遗工坊+电商模式,培养彝族手工艺传承人146名,摩梭文化体验馆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但文化IP转化效率偏低,文旅融合仍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具有持续吸引力的文化消费场景构建。

人才战略的结构性矛盾

虽实施归雁计划引进专业技术人才87名,但教育医疗领域人才流失率仍达28%。基层反映存在重引进轻培养倾向,本土人才成长通道不畅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制约着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前盐源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需要从既往经验中汲取智慧:在保持发展定力的同时,应当建立产业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项目后续评估体系,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政策。这些思考对于民族地区县域治理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