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盐源县棉亚乡张俊: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带头人

在凉山州盐源县棉亚乡的青山绿水间,张俊的名字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这位土生土长的彝家汉子,用实干精神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却也面临着乡村发展中的普遍难题。

产业转型的阵痛与突破

棉亚乡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下,张俊率先引进高原苹果种植技术时,遭遇了村民的质疑。土地流转困难、技术推广受阻成为初期最大障碍。他通过建立合作社示范园,让农户亲眼见证亩产收益从3000元提升至2万元的蜕变,用实际效益打消了顾虑。如今盐源苹果已成为当地地理标志产品,但如何应对市场波动、延伸产业链仍是待解课题。

人才短缺的破局之道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棉亚乡青壮年外流导致技术骨干匮乏。张俊创新能人返乡计划,以高于外出务工的薪资吸引6名大学生回乡创业。他们带来的电商直播技能,使苹果销售半径从省内扩展到全国。但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的物流成本高企,制约着农产品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保护的平衡艺术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张俊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推广的有机种植模式减少化肥使用量40%,建成的生态观光果园吸引周边游客,形成种植+旅游的复合收益。不过,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影响着产业融合的深度。

在盐源县乡村振兴局的指导下,张俊带领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增收、分红获利三重保障,使127户农户年均增收1.8万元。其经验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立足本土实际,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机遇,让传统农区焕发新生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