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尹江涛: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与乡村振兴实践

在四川凉山州盐源县这片贫瘠却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基层干部尹江涛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他的扶贫故事折射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深度贫困地区的生动实践,也引发我们对基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扶贫路上的挑战与突破

盐源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产业薄弱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尹江涛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后发现,传统扶贫模式难以持续,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他们创新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村民种植高原苹果和中药材,既保护生态又实现增收。但在产业培育过程中,如何解决技术短板和市场对接问题成为关键。通过引进农业专家团队、搭建电商平台,当地特色农产品终于走出大山。

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尹江涛将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他意识到,单纯的经济帮扶远远不够,必须激发内生动力。通过组织村民议事会、开展技能培训,逐步改变等靠要思想。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更注重传统文化保护,挖掘彝族村寨的文旅价值。这种造血式发展让盐源县多个村寨焕发新生,但也面临着人才流失、资源整合等新考验。

基层治理的启示

尹江涛的工作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的智慧。他推动建立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让干部与群众联系更紧密,政策落实更精准。在盐源县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也反映出农村公共服务、产业升级等深层次问题仍需持续发力。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尹江涛和无数基层干部用坚守诠释着责任。盐源县的变化证明,只有将外部支持与内生动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