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盐源县卫城镇的广袤土地上,一支充满朝气的青年队伍正以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卫城镇团委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基层治理,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人才留引困境与本土化培养
卫城镇青年人才外流现象仍然存在,部分返乡青年面临专业技能与乡村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团委通过建立青年创业孵化站,邀请农业专家开展特色种植技术培训,帮助青年掌握苹果、花椒等当地主导产业的现代化种植技术。同时组织青年电商培训,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能力。
文化传承断层与创新表达
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青年群体对彝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待提升。卫城镇团委创新开展青春遇见非遗系列活动,组织青年向老艺人学习彝族漆器、民歌等传统技艺,并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这种老带新+数字化的模式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表达。
资源整合不足与平台搭建
乡村振兴需要多方资源协同发力。卫城镇团委通过建立青年议事会机制,搭建起青年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的对话平台。在苹果产业升级项目中,青年代表提出的冷链物流建设建议被纳入镇发展规划,展现了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成效。
长效机制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保持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持续性是需要破解的课题。卫城镇正在探索建立青年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将志愿服务与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优惠政策挂钩,形成付出-积累-回报的良性循环机制。
卫城镇的实践表明,青年群体在乡村振兴中既能担当技术推广的先锋队,又能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赢格局,让更多青年在广袤乡村实现人生价值。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