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周乃翔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代名词。作为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的带头人,他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产业发展与市场对接的困境
盐源县地处偏远山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但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大难题。周乃翔意识到,单纯的农产品生产难以实现农民增收,必须打通产业链条。他积极推动建立农产品加工厂,组织电商培训,帮助村民学习网络销售技能。然而,物流成本高、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当地特色产品的市场拓展。
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发展的平衡
盐源县是彝族聚居区,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周乃翔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特别注重将彝族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他支持村民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举办彝族文化节庆活动。但这种文化保护与商业化开发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既不让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而失去本真,又能通过文化资源创造经济价值,成为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基础设施与人才短缺的制约
尽管近年来盐源县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交通、通信等条件仍然相对落后。周乃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动村道硬化、网络覆盖等基础建设。更棘手的是人才短缺问题,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乡村发展缺乏新鲜血液。为此,他尝试建立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但如何创造更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留住人才,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盐源县生态环境优美,这是当地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周乃翔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他倡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但这种发展模式往往见效慢、收益周期长,与群众快速增收的期望存在一定矛盾。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考验着这位乡村振兴领路人的智慧。
周乃翔带领盐源县群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他深知,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面对各种挑战,他始终保持着务实创新的态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周乃翔的带领下,盐源县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