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盐源县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副县长周洪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践行者,他的工作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也遭遇着深层次的挑战。
产业振兴的瓶颈与突破
盐源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周洪发现酒香也怕巷子深。苹果、花椒等优质农产品长期受制于产业链短、品牌弱化的困境。他推动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入冷链物流企业,在成都、重庆等地设立盐源农产品展销中心。2023年,盐源苹果首次通过跨境电商出口东南亚,为农户增收开辟新渠道。
人才短缺的破解之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面对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周洪主导实施归雁计划,建立在外成功人士数据库,通过政策扶持吸引27名乡贤返乡创业。同时与西昌学院合作开设乡村振兴专班,定向培养农技、电商等实用人才,首批63名学员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
生态保护的平衡艺术
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周洪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针对个别乡镇存在的养殖污染问题,他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改良,推广种养循环生态模式。如今,盐源县成功创建3个省级生态示范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面对彝族传统文化传承断代的隐忧,周洪推动将非遗技艺融入乡村旅游。在卫城镇打造的彝绣工坊,既保护了传统技艺,又让留守妇女实现居家就业。2023年彝族年期间,通过直播带货销售民族工艺品,单日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在周洪看来,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物质投入,而是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他常说:要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角。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盐源县正走出一条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振兴之路。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有了实干家的坚守,希望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