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凉山州盐源县团委书记带领青年群体投身乡村建设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鲜活样本。然而在这充满希望的图景背后,仍存在若干值得深思的问题。
青年人才留乡发展的长效机制是首要课题。盐源县虽通过返家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吸引青年返乡,但如何建立可持续的职业发展通道,避免人才来了又走的现象?当地团委通过培育农村青年创业联盟、搭建电商培训平台等举措,正在探索破解这一难题。
传统帮扶模式与市场化运作的平衡同样关键。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帮扶往往难以持久,盐源县尝试将青春力量导入苹果、花椒等特色产业链,让青年在参与产业振兴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这种造血式帮扶值得关注。
文化认同与价值实现的深层激励不容忽视。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建设,更是文化重建。盐源县团委组织青年参与彝族文化传承、乡村环境治理等工作,让年轻人在贡献才智的同时获得文化认同感,这种精神层面的激励往往比物质回报更为持久。
数字化能力与乡土知识的融合成为新挑战。当代青年擅长运用新媒体、电商等数字工具,但缺乏对农业农村的深入了解。盐源县通过青年夜校等形式促进代际知识传递,帮助青年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农耕智慧相结合,这种尝试对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凉山州盐源县的实践表明,青春力量要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需要制度创新、产业支撑、文化浸润和能力建设的多轮驱动。当青年人能在乡村找到事业舞台和精神家园时,乡村振兴才拥有不竭动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