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凉山腹地的会理市,有这样一位扶贫干部——罗兴明。他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用双脚走遍每一个贫困村寨,用双手托起乡亲们的致富希望。然而,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像罗兴明这样的基层干部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他们又是如何突破重重困难,带领群众走出贫困的?
交通闭塞与思想观念的碰撞是会理扶贫工作的首要难题。当地山高路险,许多村寨至今未通硬化路。罗兴明第一次走访时,发现村民对脱贫缺乏信心,等靠要思想严重。他创新采用火塘夜话的方式,在彝族老乡家的火塘边宣讲政策,用彝汉双语消除沟通障碍,逐渐转变了村民的观念。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是另一个关键问题。会理虽有石榴、核桃等特色农产品,但缺乏深加工和销售渠道。罗兴明带领团队建立电商服务站,邀请农技专家开展培训,推动成立专业合作社。如今,会理石榴已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长到8000余元。
扶贫与扶智的结合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罗兴明深知,教育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他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村小条件,建立一对一助学机制,让山里孩子有了走出大山的希望。同时组织成人技能培训,使村民掌握一技之长。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罗兴明这样的基层干部既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民情的传递者。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用实干书写担当,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播撒希望的种子。会理市的脱贫故事证明:只要有真心为民的情怀和科学务实的方法,再深的贫困洼地也能开出幸福之花。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