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会理市袁朝德:一位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凉山州会理市扶贫干部袁朝德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这位扎根基层的老黄牛,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既展现了基层干部的奉献精神,也折射出乡村振兴面临的深层挑战。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探索

袁朝德深知输血不如造血的道理。在会理市山区,他推动发展石榴、核桃等特色种植业,却面临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困境。如何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成为他日夜思考的问题。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培育本土加工企业,他正尝试走出一条特色农产品品牌化之路。

扶志与扶智的双重考验

“等靠要思想曾是当地脱贫路上的绊脚石。袁朝德在走访中发现,部分贫困户缺乏内生动力。为此他组织技能培训,建立脱贫示范户激励机制,用身边人讲身边事,逐步唤醒群众的奋斗意识。但改变观念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持续的教育投入和文化浸润。

基础设施的短板制约

会理市部分偏远村落仍受交通、饮水等问题的困扰。袁朝德积极协调资金修建村道、改造危房,但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建设成本高昂,后期维护更需长效机制。他在工作笔记中写道: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

疫情防控下的返贫风险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扶贫工作带来新挑战。袁朝德带领团队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因疫致贫家庭实施一户一策帮扶。他创新采用云端助农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缓解农产品滞销压力,这种与时俱进的应变能力正是新时代扶贫干部所需的素质。

在会理市的青山绿水间,袁朝德用七年时光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答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既要解决眼前的迫切问题,更需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当越来越多的袁朝德俯下身去倾听土地的声音,凉山深处的致富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