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有一位名叫刘正涛的基层干部,他的扶贫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这位扎根基层多年的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精准扶贫的真谛,也让我们看到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种种挑战。
扶贫路上的重重困难
刘正涛最初面临的难题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当地部分村民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他回忆道:刚开始走访时,有些村民直接问’政府这次能给多少钱’,而不是思考如何脱贫。这种思想上的贫困比物质贫困更难攻克。
另一个棘手问题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会理市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许多村寨连基本的水电都难以保障。刘正涛负责的片区中,有一个村庄因为道路不通,农产品运不出去,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水果烂在地里。
因地制宜的扶贫策略
面对这些困难,刘正涛没有退缩。他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每户的实际情况。针对思想观念问题,他组织村民到周边脱贫示范村参观学习,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内生动力。
在产业发展上,刘正涛发现当地气候适宜种植石榴和核桃。他积极联系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多方奔走争取资金修建产业路。如今,这些特色农产品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扶贫工作的深远影响
刘正涛的扶贫工作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经济面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村民们从被动接受帮扶转变为主动寻求发展,不少家庭实现了稳定脱贫。一位村民感慨:刘干部不仅帮我们脱了贫,更教会了我们如何致富。
在凉山会理市,像刘正涛这样的基层干部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精准扶贫需要因地制宜的策略,更需要干部们的真心付出。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