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会理市张云龙: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干部张云龙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这位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老张的扶贫干部,用五年时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扶贫乐章。

扶贫路上的挑战与突破

会理市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闭塞与产业薄弱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张云龙初到帮扶村时,面临村民对扶贫政策理解不足、传统种植收益低下等现实困难。他创新采用彝汉双语宣传模式,走遍全村1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晦涩的政策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

产业造血的长效机制

针对当地守着金山饿肚子的困境,张云龙带领村民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他引入专家团队改良石榴品种,建立电商服务站,使会理石榴单价提升40%。为解决运输难题,他多方协调修建了12公里产业路,被村民称为石榴大道。

扶智与扶志的双重奏

在扶贫过程中,张云龙发现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他组织脱贫示范户巡回宣讲,设立勤劳致富奖,举办种植技术夜校。村民马海家的变化最具代表性:从低保户到年收入超8万元的种植能手,其故事激励着更多群众主动脱贫。

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脱贫摘帽后,张云龙又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他推动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如今,他帮扶的村庄已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技能,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至2023年的1.2万元。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张云龙用坚守诠释了基层干部的初心使命。他说: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扶贫成绩单。在这片彝乡热土上,无数像张云龙这样的干部正接续奋斗,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