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关键纽带。凉山会理市杨明昌的故事,折射出无数奋战在扶贫一线干部的共同经历,也让我们看到基层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难题。
扶贫工作的复杂性考验干部智慧。会理市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杨明昌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他带领团队走村入户调研,发现传统农业收益低下,而发展特色种植又面临技术短缺和市场销路不畅的双重压力。这些困境在贫困地区具有普遍性,需要干部具备创新思维和务实作风。
群众观念的转变需要耐心引导。在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时,杨明昌遇到了部分村民的抵触情绪。长期形成的生产习惯让一些农户对改变持观望态度,这种等靠要思想成为扶贫工作的隐形障碍。通过组织示范户带头、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他逐步建立起群众对产业升级的信心。这个过程凸显了扶贫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更要注重精神脱贫的重要性。
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随着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何防止返贫、实现乡村振兴成为新课题。杨明昌意识到,单纯依靠政策补贴难以持久,必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他推动建立合作社模式,整合零散土地资源,引入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这些探索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有益经验。
杨明昌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既需要情怀与担当,也呼唤更系统的政策支持和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仍然是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命题。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