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会理市的基层治理体系中,保长作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重要纽带,承担着政策落实、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多重职责。这一角色虽小,却直接影响着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结构变化和治理需求升级,保长职责履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职责定位模糊影响治理效能
当前会理市部分保长对自身职责边界认识不清,存在什么都管又什么都管不好的现象。政策宣传、治安维护、民生服务等基础工作常因职责交叉出现推诿,特别是在处理土地纠纷、民族事务等复杂问题时,部分保长缺乏明确的权限依据。这种模糊性既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度。
能力短板制约服务质量
面对乡村振兴的新要求,部分保长表现出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在推进产业扶贫项目时,对现代农业技术、电商销售等新业态了解不足;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对《民法典》等新法规掌握不扎实。这种能力缺口导致其在处理涉法事务时常陷入被动,难以有效发挥政策最后一公里传递者的作用。
资源保障不足加剧履职压力
实地调研发现,会理市部分偏远山区的保长面临办公条件简陋、信息化设备短缺等现实困难。雨季道路中断时,徒步走访农户耗时费力;人口分散的村落使政策宣传成本倍增。缺乏专项工作经费支持,使得文化活动组织、应急事件处置等常规工作难以常态化开展。
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现行考核体系存在重台账轻实效的倾向,部分保长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填表报数上。同时,薪酬待遇与工作强度不匹配,导致年轻人才不愿投身基层治理。缺乏科学的晋升通道,使得这一岗位的职业吸引力持续走低,影响队伍稳定性。
要破解这些困境,需要从明晰权责清单、加强业务培训、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系统施策。只有当保长真正成为知民情、解民忧的贴心人,会理市的基层治理才能焕发新的活力。这不仅关乎单个岗位的效能提升,更是筑牢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根基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