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会理市这片热土上,基层干部李泽龙用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实干兴邦的真谛。这位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老李的基层工作者,正面临着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诸多挑战,他的实践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产业振兴的突围之路
会理市作为典型的农业地区,长期以来受制于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的困境。李泽龙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后发现,会理石榴、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虽品质优良,但缺乏品牌建设和深加工链条。他推动建立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通过引入现代化分拣包装设备,使会理石榴价格提升了30%,为2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基础设施的改善瓶颈
山区地形给会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挑战。李泽龙在走访中发现,部分村组仍存在饮水困难、道路不畅等问题。他多方筹措资金,协调相关部门,三年内推动完成15公里村道硬化,新建蓄水池8个,解决了3个村组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难题和5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人才短缺的破解之道
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痛点之一是人才外流。李泽龙创新实施本土人才回流计划,通过提供创业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吸引23名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他特别注重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组建了会理市首支村级农业技术服务队,开展技术帮扶300余次。
文化传承的现代转型
在推进物质建设的同时,李泽龙敏锐地意识到彝族传统文化面临失传风险。他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推动建立彝族刺绣工坊,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为农村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这种文化+产业的模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李泽龙的实践表明,基层工作贵在实字。从产业升级到设施改善,从人才引回到文化振兴,他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为会理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这位扎根基层的实干家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破解难题,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