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会理市彭秀川: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基层干部彭秀川的名字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这位扎根乡村的扶贫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交通制约下的扶贫之路

会理市地处大凉山腹地,山高路险的地理环境成为彭秀川开展工作的首要障碍。许多村寨至今未通硬化路,雨季塌方频发,导致扶贫物资运输困难。彭秀川不得不采用摩托车+徒步的方式走访贫困户,这种工作方式既影响效率又存在安全隐患。如何突破交通瓶颈,成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课题。

产业培育的可持续难题

在推动石榴、核桃等特色种植时,彭秀川发现农户面临技术短缺和市场波动的双重压力。部分贫困户因缺乏科学种植知识导致产量不稳,而分散经营模式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更棘手的是,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价格受中间商制约严重。建立长效的产销对接机制,培育本地电商人才,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

文化观念转变的持久战

扶贫工作中最让彭秀川感触的是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的转变困难。有的贫困户将扶贫款直接用于消费而非生产,有的对技能培训持消极态度。这种深层次的思想脱贫需要更细腻的工作方法,彭秀川通过火塘夜话等彝区传统交流形式,逐步引导群众树立主体意识。

资源整合的协同困境

面对有限的扶贫资金,如何协调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是彭秀川经常思考的问题。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需要精准对接,但现实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彭秀川推动建立的扶贫联席会机制,正尝试打通部门壁垒,让帮扶资源发挥乘数效应。

在会理市的崇山峻岭间,彭秀川的故事折射出中国脱贫攻坚的微观图景。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新奋斗的开始,这位基层干部用坚守证明: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改变物质条件,更是点燃发展的内生动力。当越来越多的彭秀川扎根乡土,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大山深处徐徐展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