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群山环抱中,会理市果园中学正以独特的教育实践为山区孩子打开通向广阔天地的窗口。这所扎根偏远地区的学校面临着资源分配、师资稳定性等现实挑战,却通过创新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山区教育的突围之道
果园中学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地理条件带来的资源限制。学校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引入优质课程资源,搭建起与城市名校的远程互动平台。每周定期的线上教研活动让山区教师能够及时获取先进教学理念,这种造血式的师资培养模式有效缓解了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
特色课程点燃求知火种
针对部分学生求学动力不足的情况,学校开发了融合彝族文化的双语课程体系。将传统刺绣、月琴演奏等非遗项目纳入校本课程,不仅增强了文化认同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里设立的科技小屋定期举办航模制作、机器人编程等活动,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触摸前沿科技。
家校共育破解留守难题
面对大量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果园中学建立了教师家访日制度。老师们定期走访学生家庭,为监护人提供教育指导。学校还创新性地设立亲情连线室,配置视频设备方便学生与外出务工父母沟通,这种情感纽带的有效维系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育公平的山区实践
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争取到社会力量支持,建成了标准化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的营养餐计划和助学包项目,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安心完成学业。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稳步提升,印证了教育投入的实际成效。
这片红土地上的教育实践表明,只要找准突破口,山区学校同样能成为孕育梦想的摇篮。果园中学的探索不仅改变了当地孩子的命运轨迹,更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公平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当琅琅书声回荡在群山之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力量,更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坚定守望。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