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垃圾处理体系完善、村容村貌提升等系列举措,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持续优化。
基础设施短板制约发展后劲
尽管会理市已实现行政村道路硬化全覆盖,但部分偏远自然村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通达不畅的问题。雨季道路泥泞、夜间照明不足等基础设施短板,直接影响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效率。如何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避免重建轻管现象,成为巩固整治成果的关键。
垃圾分类意识有待加强
虽然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已基本建立,但部分村民仍存在垃圾混投习惯。特别是可腐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不足30%,远低于省内先进地区水平。需要创新宣传方式,将垃圾分类与彝族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特色产业融合度不足
当前人居环境改善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的联动效应尚未充分释放。部分村落存在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倾向,未能有效结合会理石榴、黑山羊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差异化景观。建议在整治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凸显地域特色。
资金投入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人居环境整治涉及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多个资金密集型项目。目前主要依赖财政专项资金,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需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乡贤返乡创业,发展生态农业、民宿经济等绿色产业反哺环境建设。
会理市通过创新红黑榜评比、积分制管理等激励机制,已带动80%以上行政村达到清洁村庄标准。未来应着力构建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