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会理市古城镇长工作纪实:乡村振兴路上的领路人

在凉山会理市古城镇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基层干部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成为关键课题。古城镇长作为乡村发展的领路人,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转型困难、人才流失等多重挑战,其工作纪实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发展步伐

古城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成为阻碍农产品外销的首要瓶颈。部分村组尚未实现道路硬化,雨季运输困难导致农产品损耗率居高不下。水电供应不稳定问题长期存在,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资意愿。这些基础设施短板亟需通过统筹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解决。

传统农业转型面临阵痛

当地石榴种植虽具规模,但品种老化、附加值低的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农户对新技术接受度不高,绿色种植标准推广受阻。如何构建种植-加工-品牌全产业链,成为镇长带领群众突破的重点。近期试点的电商直播助农模式,正逐步改变传统销售渠道单一的困境。

人才断层现象亟待破解

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留守老人耕作效率低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进度缓慢。镇政府通过建立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土地流转优惠和技术培训,已吸引12名青年回乡发展特色养殖。但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仍存在待遇保障不足的现实困难。

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平衡

古城片区拥有多处历史建筑和非遗技艺,过度商业化开发可能破坏文化原真性。镇长团队创新推出非遗工坊+研学旅游模式,既保留传统技艺传承,又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在生态保护方面,推广猪沼果循环农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古城镇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要基层干部既当规划师又当实干家。通过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活用帮扶政策、挖掘地方特色,正在走出一条符合山区特点的振兴之路。未来仍需在数字技术应用、联农带农机制等方面持续探索,让古老村落焕发持久活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