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木里县野猪数量明显增加,频繁出没于村庄周边,既体现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也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困扰。如何在保护野生动物与保障村民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
野猪数量激增带来的多重挑战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持续推进,木里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为野猪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但种群快速扩张导致人兽冲突加剧:野猪频繁毁坏庄稼,造成农民经济损失;夜间出没村庄,威胁村民人身安全;部分区域甚至出现攻击家畜现象。这些情况反映出生态保护成效与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现有保护措施的局限性
当前采取的防护措施存在明显不足:传统驱赶方式效果有限,电子围栏等设施建设成本过高,补偿机制未能完全覆盖农户损失。更值得关注的是,野猪作为三有保护动物,猎捕受到严格限制,这使得种群调控面临法律障碍。如何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控制野猪数量,需要科学评估与制度创新。
探索多元共治的解决方案
构建人兽和谐共处模式需要多管齐下: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基金,完善损失评估与赔付流程;推广防兽作物保险,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在重点区域试点科学调控措施,通过生态手段维持种群平衡。同时要加强村民防护教育,普及避险知识,建设预警监测系统。林业部门可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野猪活动规律研究,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木里县的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并非对立关系。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完善补偿机制、加强科技支撑,完全可以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诠释,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