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地方史志编纂机构如何平衡传统记录方式与现代技术应用?作为木里县历史文化的守护者,木里县史志办正面临着这一时代命题。这个默默耕耘的机构,用笔墨丈量着木里县的历史经纬,却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着最佳平衡点。
抢救性保护与系统化整理的困境始终困扰着基层史志工作者。木里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口述历史、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而加速消失。史志办工作人员常常需要深入偏远村寨,用录音笔记录下最后的史诗传唱者,用相机定格即将消逝的传统技艺。这些碎片化的素材如何转化为系统的地方志书,考验着编纂者的专业能力。
数字化建档与传统编纂的碰撞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木里县史志办近年来开始尝试建立电子数据库,将珍贵的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电子化转换、古老地图的数字化复原等技术难题,让这项工作进展缓慢。更棘手的是,如何在保持史志严肃性的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让地方历史活起来,成为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专业人才断层与经费不足的双重压力不容忽视。史志编纂需要兼具历史学、民族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但在偏远地区很难吸引和留住这样的人才。同时,田野调查、文物修复、资料出版等环节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这使本就紧张的基层文化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面对这些挑战,木里县史志办正在探索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他们与高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建立民间文化保护志愿者网络,扩大资料收集渠道;开发文旅融合项目,让史志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的文化资本。这些实践不仅守护着木里的历史记忆,更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地方史志工作看似记录的是过去,实则关乎未来。木里县史志办的坚守与创新,正为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构建着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当年轻一代能够通过鲜活的史志成果触摸到家乡的历史脉络,文化传承的薪火便有了延续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