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雷波县杜刚: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四川凉山州雷波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杜刚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责任。他的扶贫故事折射出基层工作的艰辛与希望,也引发了关于精准扶贫可持续性的思考。

资源匮乏与因地制宜的突围
雷波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闭塞、耕地稀缺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杜刚带领团队走遍辖区每个村寨,发现传统种植业难以突破自然条件限制。通过调研,他推动发展高山中药材种植和生态养殖,将劣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为当地农户打开了增收新渠道,但如何建立稳定的产销对接体系,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思想转变与内生动力激发
扶贫工作中,杜刚深刻体会到等靠要思想的顽固性。部分村民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扶贫项目推进受阻。他创新采用能人带动模式,先培养示范户,用实际收益说服群众。这种扶志+扶智的方式虽见效慢,却从根本上培育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防止返贫,成为后续工作的重点。

基础设施短板与民生改善
在走访中,杜刚发现饮水安全、电力供应等基本需求仍是群众痛点。他多方协调争取项目资金,三年内实现辖区安全饮水全覆盖。但山区地广人稀的特点,使得基础设施维护成本居高不下。探索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管护模式,成为巩固扶贫成果的关键。

杜刚的故事告诉我们,精准扶贫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帮扶,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塑。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多像杜刚这样的基层干部,用专业与情怀架起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桥梁。雷波县的实践表明,只有立足实际、激发内力,才能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