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白碉乡,有一位名叫杨偏初的基层扶贫干部,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这位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用脚步丈量着白碉乡的每一寸土地,也丈量着贫困群众与美好生活之间的距离。
语言障碍带来的沟通难题是杨偏初最初面临的挑战。白碉乡居住着藏族、彝族、汉族等多个民族,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汉语交流存在困难。为此,他主动学习彝族语言,制作双语扶贫手册,通过火塘夜话等形式与群众促膝长谈,确保扶贫政策精准传达。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让群众真正理解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具体内涵。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是杨偏初重点突破的方向。针对当地高海拔山区特点,他带领群众发展高山中药材种植和藏香猪养殖,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为解决技术短板,他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实地指导;为打通销售渠道,他推动建立电商服务站。如今,白碉乡的松茸、天麻等特色农产品已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市场。
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是杨偏初最牵挂的工作。他深知扶贫先扶智的道理,逐户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争取专项资金改善村小办学条件。针对部分家庭读书无用论的观念,他用本村大学生成功案例耐心劝导,并建立一对一助学帮扶机制。三年来,白碉乡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2%提升至98%。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杨偏初又开始谋划新的工作重点。他带领村民整治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传统藏族文化。这位基层扶贫干部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数字上的达标,更是要让群众在思想观念、发展能力上实现根本转变。白碉乡的蜕变,正是千千万万像杨偏初这样的基层干部用汗水浇灌出的幸福果实。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