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过渡带,其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记录了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效应。该区域地质演化过程中仍存在若干亟待厘清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对区域资源勘探和灾害防治的理解。
构造单元归属争议是木里县地质研究的首要难题。该区处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扬子板块交汇部位,不同学者对构造边界划分存在分歧。部分观点认为木里主体属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前缘,另有研究显示其具有扬子地块西缘属性。这种争议源于晚三叠世以来多期构造改造使原始接触关系模糊化,需要更系统的岩石学与年代学证据加以验证。
深部构造响应机制的认知空白制约着区域动力学解释。地球物理探测显示木里下方存在显著的地壳厚度突变带,但这种深部结构与地表构造的耦合关系尚不明确。特别是鲜水河断裂带在新生代的走滑运动如何影响地壳缩短变形,以及是否存在局部熔融层等关键问题,仍需开展深部探测与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地质灾害与构造活动关联性是直接影响地方安全的现实问题。区内频繁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与活动断裂的空间分布高度吻合,但具体触发机制研究仍较薄弱。特别是NW向断裂在季风降雨条件下的复活规律,以及岩体破裂面与历史地震的对应关系,需要建立更精细的构造应力场模型。
矿产资源赋存规律的构造控制因素亟待系统总结。已发现的铜、金矿化点多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但成矿流体运移通道与逆冲推覆构造的时空配置关系尚不清晰。破解二叠纪火山岩系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对成矿的贡献差异,将有效指导找矿方向。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整合野外构造解析、同位素测年、InSAR形变监测等多学科手段。未来研究应着重建立构造-岩浆-成矿-灾害的协同演化模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依据。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