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雷波县的崇山峻岭间,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不是正式民警,却同样肩负着守护一方平安的重任。4名辅警的英勇事迹,折射出这个特殊群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也引发我们对辅警队伍建设深层次的思考。
辅警队伍的职业认同困境
尽管承担着与正式民警相近的工作强度和风险,辅警群体却长期面临身份认同的尴尬。雷波县这4名辅警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表现出的专业素养,印证了术业有专攻的职业价值。他们熟悉当地民族语言、了解山区地形优势,这种在地化警务能力正是基层治理最需要的特质。如何建立科学的职业晋升通道,成为提升辅警队伍稳定性的关键。
风险与保障的失衡现状
在追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辅警往往冲锋在前。雷波案例中,辅警们面对持刀歹徒时的无畏精神令人动容,但也暴露出防护装备不足、应急处置培训欠缺等问题。建立与风险匹配的保障机制,完善伤亡抚恤制度,应当成为辅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专业化建设的破题之路
从雷波辅警的成功处置可以看出,定期开展警务技能培训、建立师徒制传帮带模式效果显著。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辅警都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和矛盾调解培训,这正是他们能妥善处理民族地区复杂警情的基础。推行培训+认证的双轨制,或许能为辅警职业化提供新思路。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雷波辅警的故事启示我们:这支编外力量实际上是基层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只有从制度层面解决身份定位、权益保障和能力建设等问题,才能让更多忠诚卫士在守护平安的道路上心无旁骛。当每一名辅警都能获得应有的职业尊严,平安中国的根基必将更加牢固。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