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魏志洋: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基层干部魏志洋的名字与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相连。他的扶贫故事折射出中国基层扶贫工作的成就与困境,也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振兴可持续性的思考。

坚守与奉献:一个基层干部的初心
魏志洋扎根木里县多年,走遍了辖区内的每一个贫困村寨。他带领团队为村民修建通村公路,解决饮水难题,发展特色种植业。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区,他常常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偏远农户家中。这种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工作方式,正是中国数百万扶贫干部的缩影。

产业扶贫的困境与突破
然而,扶贫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木里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发展面临天然瓶颈。魏志洋在推广经济作物种植时,曾遭遇村民的疑虑与抵触。市场渠道不畅、技术指导不足等问题时常困扰着扶贫项目。通过建立合作社、引入电商平台,他逐步打开了特色农产品的销路,但这种模式能否持续盈利仍需时间检验。

精神贫困:看不见的攻坚战场
比物质贫困更难攻克的是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一些贫困户存在等靠要心理,缺乏脱贫内生动力。魏志洋通过夜校培训、典型示范等方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如何激发群众自主发展意识,仍是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效机制的建设之困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防止返贫、建立长效机制成为新挑战。魏志洋意识到,单靠政策输血难以持久,必须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他推动建立的乡村旅游项目虽然初见成效,但人才短缺、管理水平有限等问题制约着长远发展。

魏志洋的故事告诉我们,扶贫工作既需要干部的奉献精神,更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考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