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扶贫干部邓明勇用十年光阴诠释了基层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这位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老邓的扶贫干部,用脚步丈量着木里县的每一寸土地,也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交通闭塞与产业发展的矛盾始终是木里县脱贫路上的首要障碍。作为典型的深山区县,木里县境内山高谷深,道路基础设施薄弱。邓明勇带领团队实地调研后发现,传统农作物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他创新提出小而精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高山中药材和特色菌类种植,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抵消物流成本。
教育水平滞后导致的代际贫困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邓明勇在走访中发现,许多贫困户家庭的孩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缺乏专业技能培训。为此,他协调县职教中心开设了乡村旅游服务、特色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并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掌握一技之长。
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融合同样考验着扶贫干部的智慧。木里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邓明勇意识到,简单照搬其他地区的扶贫模式可能水土不服。他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村寨,挖掘彝族传统手工艺的市场价值,推动建立了多个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创造了就业机会。
在邓明勇看来,可持续脱贫机制的建立比短期帮扶更为重要。他主导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动模式,引入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同时注重培养本地致富带头人。这种造血式扶贫让木里县的脱贫成果更加稳固。
如今,走在木里县的乡间小路上,村民们谈起邓明勇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扶贫干部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再大的困难也能找到破解之道。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邓明勇依然坚守岗位,继续书写着基层干部的担当与奉献。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