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崇山峻岭间,扶贫干部张文奎的故事像一束光照亮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这位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用八年时光诠释了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也让我们思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究竟面临哪些特殊挑战?
自然屏障与民生困境的双重考验
木里县平均海拔3100米的地理条件,让交通闭塞成为制约发展的首要难题。张文奎初到帮扶村时,村民就医需要徒步6小时翻越山岭的场景深深刺痛了他。如何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成为他扶贫工作的第一个突破口。他带领村民修建的12公里通村公路,不仅打通了物资运输的动脉,更连通了贫困群众与外界的发展通道。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探索
在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后,张文奎发现单纯输血式扶贫难以持久。他走访全县23个乡镇调研后发现,高海拔地区独特的气候其实蕴藏着发展特色农业的机遇。通过引进高原中药材种植技术,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他帮助村民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技术致富的转变。这种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思路,为偏远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本。
扶智与扶志的深层攻坚
更让张文奎忧心的是部分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在走访中,他注意到有村民将发放的种羊宰杀食用的情况。为此,他创新开展农民夜校,邀请农技专家和致富能手现场教学,用70多场培训逐步转变村民观念。这种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并重的实践,彰显了扶贫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新时代扶贫干部的责任传承
如今,木里县的贫困发生率已从28.5%降至0.3%,但张文奎仍保持着每周入户走访的工作节奏。他在扶贫日记中写道: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检验工作的最好标准。这位基层扶贫干部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干群关系的重构,是发展能力的重塑,是在最艰苦的地方播撒希望的种子。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