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冕宁县教育局局长专访:教育扶贫工作成效与未来规划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凉山州冕宁县教育局局长在专访中深入剖析了当地教育扶贫工作的成效与挑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如何破解? 冕宁县通过一村一幼全覆盖工程,在偏远山区新建87所村级幼儿园,实现学前教育资源下沉。同时实施县管校聘改革,推动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近三年累计调配教师骨干142人次,有效缓解了城乡师资差距。这种硬件+软件同步推进的模式,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案例。

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怎样构建? 针对彝族聚居区适龄儿童辍学现象,当地创新建立双线八包责任体系,将劝返工作细化到每个责任主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开发了双语教学课程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有机融合,使入学巩固率提升至99.2%。这种尊重民族文化特性的教育创新,为民族地区控辍保学提供了新思路。

教育质量提升面临哪些突破点? 局长透露将重点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计划未来三年实现所有乡镇中心校5G网络覆盖。同时深化与成都重点学校的结对帮扶,通过同步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些举措直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核心痛点——教学质量和信息化水平不足的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如何转型? 冕宁县正探索职业教育+特色产业融合模式,在职业中学开设彝绣、生态农业等特色专业。这种将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尝试,不仅培养了本土人才,更激活了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冕宁县教育扶贫工作正在实现质的飞跃。其经验表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既要补齐短板,更要打造特色,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