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雷波县的崇山峻岭间,高老师用二十年扎根基层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提升山区教育质量的特色之路。山区教育面临着资源匮乏、师资短缺、家校协同困难等现实挑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资源整合是山区教育破局的关键。高老师发现,许多山区学校存在教学设备陈旧、图书资料不足的问题。他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城市学校捐赠二手书籍,并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下载优质课件。这种因地制宜的资源整合方式,让山区的孩子们也能接触到丰富的学习材料。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创新模式。山区教师往往面临培训机会少、成长渠道窄的困境。高老师在雷波县首创乡村教师成长工作坊,组织县域内教师定期交流教学心得,通过老带新的方式促进经验传承。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参与线上教研活动,打破地域限制获取先进教学理念。
家校共育体系的构建不容忽视。山区留守儿童比例高,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高老师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每周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并定期进行家访。他还创办家长夜校,利用农闲时间给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形成教育合力。
课程设置应当贴近山区实际。高老师发现,完全照搬城市课程体系往往水土不服。他在保证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了山林探秘等乡土课程,将当地自然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怀。
提升山区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创新思路。高老师的经验表明,只要用心耕耘,山区教育同样能绽放精彩。这些实践为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