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建设村,近年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身。这个曾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的彝族村落,如今已成为凉山州乡村振兴的标杆案例。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建设村仍面临着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与挑战。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建设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经济腾飞。当地依托高海拔地理优势,重点打造高山蔬菜、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并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提升产量和品质。同时,建设村独特的彝族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民宿经济和特色农产品销售。但产业同质化竞争、市场渠道单一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关键。
人才短缺是制约建设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虽然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专业人才匮乏导致新技术推广受阻,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等现代经营理念难以落地。年轻人外出务工现象普遍,村内缺乏创新创业活力。如何吸引人才回流、培养本土专业人才,是建设村实现长期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
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同样值得关注。建设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保持彝族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又要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文化失真,而过于保守又难以形成吸引力。找到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平衡点,对建设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也是建设村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游客数量增加,生活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等环境压力日益凸显。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绿色发展,考验着当地管理者的智慧。
建设村的蝶变历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也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持续投入和科学规划。未来,建设村需要在产业发展、人才建设、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继续探索,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为凉山州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