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冕宁县机器收庄稼:现代化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凉山州冕宁县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机器收割庄稼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机遇,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机械化推广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地形适应性。冕宁县地处四川西南部,山区地形复杂,传统大型收割机难以在坡地和小块梯田作业。部分农户反映,现有设备在陡坡作业时存在安全隐患,亟需研发适合山地特点的小型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农业部门正与科研机构合作,探索适合本地地形的农机改造方案。

高昂的购置成本成为普及瓶颈。一台中型联合收割机动辄数十万元,远超普通农户的承受能力。尽管政府提供农机购置补贴,但申请手续繁琐、补贴比例有限等问题仍制约着农户的购买意愿。当地尝试推广农机合作社模式,通过集体采购、租赁共享降低使用成本,但服务网络覆盖不足导致部分偏远村庄难以受益。

技术培训与售后服务的短板日益凸显。许多中老年农户缺乏操作现代农机的技能,而厂家提供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某村支书表示:去年购置的无人播种机,因操作不当导致三成种子浪费。与此同时,维修站点稀少、配件供应不及时等问题,使得机器故障后常常延误农时。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成为当前亟需突破的环节。

传统耕作习惯与机械化要求存在矛盾。冕宁县部分区域仍保留间作套种的传统种植模式,这与机械化作业要求的标准化种植存在冲突。农业专家建议,应结合本地特色作物,开发柔性化农机系统,而非简单照搬平原地区的机械化方案。例如在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区,需要专门研发兼具采摘和初加工功能的多用途设备。

机械化带来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值得关注。随着机器替代人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新的就业渠道。目前冕宁县正探索农机+旅游“农机+加工等融合模式,引导农民转型为农机操作手或农产品深加工从业者。但配套产业培育仍需时日,如何避免机器上岗、农民下岗的阵痛,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尽管面临挑战,冕宁县农机化进程展现的积极成效不容忽视。据统计,采用机械收割的水稻每亩可节约成本200元左右,且收获损耗率降低至3%以下。随着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冕宁正朝着智慧农业目标稳步迈进。这片曾经以传统耕作方式闻名的土地,正在书写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