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冕宁县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干部胡建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这位扎根扶贫一线的共产党员,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复杂情况,展现了基层工作者最真实的奋斗图景。
扶贫工作的现实挑战始终是胡建宁面临的首要难题。冕宁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闭塞、产业薄弱,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胡建宁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发现当地特色农产品因销售渠道不畅难以变现。他创新采用电商+合作社模式,搭建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让高山土豆、苦荞茶等特产走出大山。
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胡建宁重点思考的问题。为避免扶贫产业昙花一现,他推动建立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组织农技培训,确保群众掌握持续增收的金钥匙。这种造血式扶贫让冕宁的产业根基越扎越稳。
群众工作的温度传递体现了胡建宁的工作智慧。面对部分贫困户的抵触情绪,他坚持扶贫先扶志,通过院坝会、火塘夜话等形式与群众交心。当发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他协调建立爱心课堂;针对老人看病难,他推动村卫生室升级改造。这些暖心举措让扶贫工作更有温度。
在胡建宁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冕宁县多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但在他看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如今他仍奔波在乡村振兴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这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正是千千万万扶贫工作者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生动缩影。
© 版权声明
THE END















